http://voicefriend.blisswisdom.org/modules/mod_image_show_gk4/cache/slideshow.slideshow1gk-is-656.giflink
http://voicefriend.blisswisdom.org/modules/mod_image_show_gk4/cache/slideshow.slideshow2gk-is-656.giflink
http://voicefriend.blisswisdom.org/modules/mod_image_show_gk4/cache/slideshow.slideshow3gk-is-656.giflink

仁波切釋問(下)

◆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

  第十一屆請法團晉見仁波切時,同學請問諸多問題,仁波切皆慈悲回答,本刊特別整理上下兩篇。上篇有關菩提心及空正見已經刊載,本期刊出其餘部分,願與大家分享。

 

問:為何有隔陰之迷?如何保證此生所修的,在下一生不會退失?為何有很多仁波切在此世無法像前世一樣的教證俱足?

  這個問題是為什麼會忘記前世,也就是隔陰之迷。為什麼會忘記前世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意識有很多不同粗細的層次,除了最細微的意識以外,多數的意識都跟我們的腦很有關係,所以當我們的大腦壞滅的時候,很多依附在腦的意識就跟著消滅了。還有一種就是透過了修行的力量,以這種瑜伽力讓自己去想起前世所發生的或者今世所造作的,因為是在最細微的意識情況下去取有這些的記憶,所以今生他可以透過瑜伽的力量來讓自己回憶起宿世所發生的事;也因為今世透過瑜伽力,用最細微的意識去想起前世的緣故,使得他後世比較容易記起今世所發生的事。

  這一世的功德,到了下一世會不會想起呢?這個跟這一世有沒有好好學習有很密切的關係,也就是這一世以最大的力量去學習的話,到了後世的時候,多多少少會受一些影響,所以後世能夠想起今世的功德,或者隨著今世的功德而帶到後世的這種利益是有的。

  可是隨著身體的變化,我們的記憶一定會多多少少受到影響。我想跟你們講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,第二世仁波切叫根敦嘉措,他確實是第一世仁波切根敦珠巴的轉世,這是沒有任何疑惑的,無論是他個人的學證,甚至在某些學問上面,比第一世仁波切還更殊勝。就他個人來講,是一位不可思議的大師,他本身有宿命通,而且三、四歲的時候就會寫作。

  有一次他在札什倫布寺的時候,當時有很多第一世仁波切的大弟子,他們都已經變成長老了,但是他就在眾多的長老中安住著。那時第二世仁波切年紀還小,很活潑、好動,可是第一世仁波切卻是個性很安穩的那種,其實這和他年紀大也是有關係,可是就是比較安穩的感覺。那時候因為第二世仁波切根敦嘉措一直在活蹦亂跳,有位長老(之前是第一世仁波切的弟子)就想說:「我們的老師,第一世仁波切是一位很穩重的人,可是他的轉世怎麼會這麼活蹦亂跳呢?」當他一有了這個念頭產生的時候,第二世仁波切馬上就跟他說:「因為身體變啦,所以個性就不一樣了。」

  當第二世仁波切轉為第三世仁波切時,第三世比第二世又差一點點。第三世仁波切叫索南嘉措,之前涅沖護法在他降生的時候就說過,第二世仁波切轉世有幾百位之多,可是裡面最主要的一位是在衛藏的這個地方,於是找了第三世仁波切索南嘉措。為什麼會這樣?是因為第一世仁波切根敦珠巴蓋了札什倫布寺,之後轉世第二世仁波切根敦嘉措的時候,沒有在札什倫布寺發展他的事業,而到了衛藏等地,成為了哲蚌寺住持和色拉寺的住持,所以,在衛藏他的事業是非常廣大的,因此仁波切就成為了衛藏很重要的一位上師。之後到了南方,到塔布這個地方,所以他的事業慢慢的往這個方向推廣。之後轉生為第三世仁波切索南嘉措,索南嘉措是生在昌波,他的事業是從塔爾寺的附近開始流傳下來,之後從哈薩被迎請到蒙古,所以他的事業是從蒙古那邊推廣出去的;後來又回到西藏,大約是在西藏東部的地方,他的事業是在塔爾寺附近弘揚廣大的。至於第四世仁波切雲敦嘉措,雖然以他個人的功德來講,不及第三世仁波切,可是他是投生為一個蒙古大臣的兒子,所以從仁波切歷代的自傳來看,可以知道前世仁波切沒有做過的一些事業,會由轉世的仁波切來弘揚光大或者推動,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基礎的緣故,所以第五世仁波切轉世到人間的時候,成為了西藏政教的領袖。

  由第一世仁波切轉世到第二世,第二世轉世到第三世⋯⋯這一種代代傳承的仁波切認證是完全沒有錯謬的。以個人的身功德或者學證功德來講,第一世和第二世是不可思議的,第三世和第四世就比較差一點,第五世又非常好,為什麼會有這種好壞不同的差別呢?我只能說業力不可思議!這一種細微的業果是很難解說,不可思議的。

  但是有一些轉世活佛的認證確實也不能完全相信,因為有一些自稱轉世的活佛,卻做出很差勁、可恥的事情,這也是有的。最近我剛傳授一個教授,那時候從三大寺等地來了很多前任或現任的住持,還有執事人員,我在大家的面前曾經宣布:「現在很多人認為有太多的轉世,所以我們一定要針對這個問題,好好的想出解決的辦法。」所以我們現在正在準備討論的這一個問題。康地有一位寧瑪派的上師,去認證某一個人成為轉世的時候,一定是要他本身二十歲,且受了具足戒(二十歲過後會受具足戒),看經典而且覺得對經典的領悟還不錯,具有這些眾多的善條件的時候,才認證他是某某的轉世,我覺得這一種認證方式很不錯。

  如同之前所說,我親眼看到能夠憶念起前世所發生的案例就有三個:十五年前我遇到兩個女孩子,和最近才遇到一個印度小孩子。他們三個可以想起前世所發生的遭遇,而且非常非常的清楚!可是這三個的共同點,都是生前突然發生意外而死亡,以這一個現實的經歷去做推理、推測的話,我想會不會是那時候他們根識並沒有衰退,記憶安住在這非常清楚的根識上,因為突然的車禍死亡或是意外死亡之故,使得他們後世能想起或是憶念起這種遭遇?這是我個人的推理,所以如果我的邏輯正確的話,那麼慢慢死去的,例如老公公老太太會想起前世的可能性就不太大啦!如果老公公、老太太你們想要在後世想起前世的話,你們就早一點死吧!(仁波切及全場大笑)所以,愈老死的話,我敢保證你們後世絕對想不起前世。

 

問:仁波切您最大的心願是什麼?您對福智法人僧俗二眾最大的心願是什麼?

  如果是自狂妄言的話,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,這應是我最大的心願了。如果是比較不自狂的心願來講,我是一個人,屬於這世界的一份子,這世界六十多億人口裡面的一個人而已,所以並不是以宗教的觀念去看待,而是我是屬於世界的一份子;而且今天的世界隨著科技和各方面的關係互相依賴的緣故,雖然這種依賴並不是有直接關連,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因為各方面的需求都非常密切的關係,如果每一個人能夠承擔一個能夠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責任,能夠讓自己真正從內心裡面散發出一種溫暖或者是善心的話,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夠凝聚成一種力量,讓社會帶來安寧和祥和,這是絕對能夠做得到的。所以如果能使每一個人負責並培養自己內心的安寧世界的話,我相信對社會、對世界都有幫助。因此我第一個心願,就是希望這世界的每一個人,都能夠對內在的世界好好地去注意。

  第二個心願,以我個人來講,我是一位佛教徒,是佛教徒裡面的一位比丘,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宗教信仰者,雖然不一定要互相的相信對方的宗義,可是至少互相尊敬,如同之前我每天都說要互相尊敬,大家互相視為法友,這種宗教之間的和諧關係,這是我的第二個心願。

  至於第三個心願,我身為西藏人,西藏具有非常豐富的宗教文化和歷史,希望這一種的文化能夠不會衰退而獲得增長。為了能夠使宗教、文化能夠增長的緣故,所以必須要在一個高度的自治下,才有辦法使這一種事業推廣。所以你們看我的心願是不是很多啊!

  我已經講了我的心願,你們的心願又是什麼呢?你們也是一個人,世界的一份子,你們也是佛教徒,所以剛剛我的心願裡面就含攝這一點。你們回到自己家鄉的時候,如果你們想要讓這一世獲得快樂,就是以一種安寧的、祥和的心去讓自己獲得更快樂、更有意義,你們要成為一個良好的模範,從你們的行為去影響別人。也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鄉的時候,讓你的朋友們會覺得:「這個人從聖地回來之後,他原本很容易生氣的,發現他現在都不生氣呢!」要做到這一種程度喔!

  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難,我們只能無能為力的去愧疚著。有一次我在菩提迦耶的時候,遇到了從尼泊爾來見我的一位藏人,他是在霞拉巴這個地方出生,他見到我的時候,曾經跟我許下了一個承諾,說他這一生永遠都不生氣了。當然他有沒有做到,這又另當別論,可是至少他在我面前做這種承諾,這真的是一種非常好的承諾。

 

問:從事法人事業時遇到很大困難時,應如何向您祈求以得到加持?

  「上師速速得知吧!」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可以祈求的呢?就像以我個人來講,我遇到問題的時候,也祈求佛速速得知,速速,快一點得知啊!有時候透過祈求三寶速速得知,因由這一種祈求力獲得加持這也是有的。

  我並不是炫耀自己的功德,但是千真萬確的,遇到一些想要見我的西藏人,可是卻因為沒有見到我的緣故,但是信心又很強烈,所以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作夢,夢到仁波切跟他說:「你要做這個、不要做這個⋯⋯」後來他就把它當成是一個真實的狀況,相信仁波切給予他夢裡面的開導,所以回到西藏之後,做這一種事業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順利。

  現在網路很方便,可以寫信給我。最近在仁波切辦公室裡面有了中文部寫信的人,所以你們可以寫信過來,如果我懂的話,我就回答,如果不懂的話,我就說不知道。

 

問:我們在法人做了很多事,沒有太多時間聞思經論,如何生起菩提心和空正見呢?

  台灣一個星期有幾天假日?如果工作六天,一個星期至少有一天放假吧!那一天你們是睡整天的?難道不能挪出一點點時間來修法嗎?當然沒有時間的,不僅是你們而已,就像西方的這些法友們,他們也很忙碌,時間要自己去找,而不是等待。以我個人來講,我也是沒有時間啊,可是我在早上喝茶的時候或者吃早餐的時候我會看經典,而中午吃飯的時候也會看經典。大約幾個星期前,我在德國的首都柏林住在一個飯店裡,我從窗戶望去,下面有一些紅色、藍色的燈,一大堆的燈照來照去的,又有很多磴磴磴的聲音,我想可能在跳舞吧。我還沒有睡覺之前,我看到他們在跳舞,那是晚上八點鐘;到隔天清晨三點半到四點我起床,往下看,他們還繼續在跳舞;清晨五點鐘我吃早餐,往下看,他們還在跳。所以跳舞真的是不會疲倦的。難道就不能在這種的時間裡面挪出一、二個小時來看經典嗎?最主要還是自己要找時間嘛!

 

問:我們往生淨土或留在娑婆的原因為何?

  這是按照個人的意願,沒有一個決定性。也就是說,如果有一些人覺得要生在淨土,對自己的善法、善功德的增長有幫助的話,有一些宣說淨土功德的經典,我們就要好好學習;經典裡面講到如何投生淨土的資糧,要去累積。最主要的是在快臨終的時候,你要好好的發願,這個發願和回向裡面當然是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」,而個別為了能夠投生在某個淨土而做這個發願,是很重要的。也就是最主要透過回向和發願這兩個力量,來讓自己投生於淨土。

 

問:中品資糧位不退失菩提心,在加行道的忍位前,若墮落三惡趣時,應如何憶念起這個菩提心?

  在加行道的忍位之前,還會墮落於三惡趣,可是這一種墮落的方式是非常快的,因為菩提心的力量能夠馬上讓他回到善趣,就好比我們在拍球的那種感覺是一樣,拍下去馬上就會彈上來。隨著個人不共的發願,還有業力的緣故,所以明明知道不應該下去,或者不需要下去,可是自己卻下到三惡趣去,這種情形也應該會有吧!

 

問:怎樣才能讓日常師父儘快回來帶領我們?

  那就要好好的祈願常師父能夠快回來吧!隨著弟子的信心,還有弟子的三昧耶,或者師徒之間的信賴,由這一種力量,使得上師能夠儘快來到這個世間。

 

問:基於文化背景的不同,請問仁波切,日常法師講述的廣論,如何介紹給西方人才是最有效的?

  如同之前所說的,未請不應該說,也就是西方人沒有請求的話就不要講。現在通訊非常發達,所以可以透過各方面的資訊來獲得佛法內涵和內容,雖然只是語言上有一些障礙,可是因為資訊非常發達的緣故,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這一些西方人,有一些人真的很懂佛法,而且修行很棒的──我認識的一個朋友,好像有一些覺受。這並不是說我們去推動或者是我們去介紹,而是他們本身主動的來找我們。所以我平常在西方介紹佛法的時候,我一定會向西方人強調:你們最好保持原有父母的宗教信仰。

 

問:佛法是比丘住持,為何種敦巴尊者示現居士身住持聖教?

  因為種敦巴不想出家嘛!但是他是梵行居士,以他個人來講確實是無誤的,是沒有任何錯誤的菩薩,這種示現可能是因為內在的菩提心比較重要吧!雖然有外在的律儀相是很好的,可是外相和內相的菩提心比較,內相比較重要啊!而且種敦巴的大弟子們都心服口服,沒有二話的尊敬、承事種敦巴大師,為什麼呢?因為內相的功德,並沒有因我是比丘就不尊敬你,因為內相功德──菩提心非常殊勝的緣故,而去做尊敬。但是我們並不能夠因為噶當派的主要上師種敦巴示現居士的緣故,就說比丘不是重要的,我們不能這樣說。

 

問:上師是佛,則他所做的事情和決定是否一定是正確的?如果與釋迦如來所做的決定不一樣的話,是否代表對師長沒有信心,或者是會造成依師的違緣呢?如果師長的決定與事實與實情不符合,則是否師長就不是佛了呢?(這是一個華人所提出的問題)

  我們先不要講自己的善知識好了,龍樹菩薩明明知道佛具有一切遍智,具有了解一切的智慧,可是在佛所說的《解深密經》的這一部經典,龍樹菩薩也說這一部經典不能依照詞義來安立。如同之前說到四依法的時候,說到不依有情,要依法,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如果善知識或者自己的上師所說的,與整個佛法的總義有不相順或者不相應,或產生不同的內涵的話,就不須要去安立。

  宗大師在廣論裡曾經說到,與善法相應則行,與善法相左的話就不要行,而且在律經裡面也曾經說到,如果戒師說了一個非法的內容,這個可能要遮擋的。如何遮止這個戒師所說的錯誤內容呢?要謙虛、有理由的跟戒師解釋,以這種方式去遮止非法的內容,而不是馬上這樣一拳揍下去叫做遮止。

  宗大師在解釋這一段文的時候,曾經引用了佛陀《本生論》的故事,一位婆羅門教師為了測試弟子程度的公案。因為那時候印度人相信,四種種姓都是梵天創造的,而且最高種姓是婆羅門,就等於世間的這一切都被婆羅門種族所擁有,所以那時這位婆羅門老師就跟他們的弟子講:「如果我們遇到困難,去偷東西也算是修法,因為一切東西都是屬於婆羅門的。」於是就叫弟子們去偷盜,那時候在場的所有的弟子就說:「這是上師的命令,是上師給我們講的法,所以要去偷。」唯有一個弟子留下來,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。

  那時候這位婆羅門上師就很疑惑的說:「為什麼你沒有去呢?難道你不聽我的話?難道你不尊敬我嗎?」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前世,這位弟子就說:「我並不是不尊敬你,只是你剛剛說的那句話,我們變窮的時候去偷盜,這也算修法,我覺得沒有理由,因此我沒有去做,並不代表我不尊敬你啊!」這個婆羅門老師非常歡喜地說:「眾多的弟子裡,只有你是最有智慧的。」所以非常的歡喜。

福智之聲第164期

Back to top
《福智之聲》搬新家囉,內容超精彩,手機、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,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!

邀請您到 http://www.blisswisdom.org/publications/bwvoice
閱讀我們最新文章!

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,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:

60期~159期

1996.10~2005.01

160期~230期

2005.03~2017.04

231期~最新

2017.07 以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