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席裡的人生智慧

── 台中人文美學班

◆編輯室 整理



  幾張鋪著素雅方巾的長桌上,擺著茶杯、茶海、茶壺、茶倉、茶承、茶則……大大小小十四項茶器。靠牆的白板上寫著:「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眾星拱之。」茶器與《論語》?看似沒啥關聯的內涵,卻融聚在精采人生成長學坊人文美學班的教室裡。

 

德馨融入茶香

  課堂上,講師張文慧溫婉明晰的解說泡茶:茶球大小、數量、色澤及水溫彼此間的掌握很重要,「泡茶要先去燥氣,否則會上火,茶香也出不來——待人接物也是如此喔!」第一壺凍頂烏龍泡好了,文慧舉起注入了淡褐色茶湯的聞香杯,款款說出:「這杯茶裡有花的香味、蜜的香味、木頭的香味,還有茶的香味。」這番提點豐富了學員對茶香的體會。文慧更進一步闡述所泡有機茶的難得與珍貴,「還可以聞到純淨的泥土香、農友的真情香、自然的有機香……」於是,聞香不止於嗅覺,更進入了心田。

  接著談為來客倒茶:以幾點鐘方向,精確定位每個茶器與手勢拿放的面向;茶杯花色要對著客人,因為以客為尊;水流對著自己,避免不慎濺出……聽來「繁文縟節」,但學員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中,磨利了觀察力,也磨出了體貼別人的能力。

  最後是奉茶的重頭戲:必須先對對方觀功念恩,然後以歡喜心行禮奉上,依次道出感恩、獻上祝福,「當我在為別人奉茶時,我很有『德』。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,幸福快樂會自己找上門;不必兇人,別人自然仰望你、追隨你。」文慧和盤托出這堂課的學習主軸與精神。她要學員奉茶,從家人開始,學員為了完成作業,必須關顧關愛家人,一個個泡茶的心思,因為奉茶而細緻起來,也因為對家人奉茶,而改變了家庭氣氛。

  人文美學班的學習不僅僅於「茶之禮儀」;融入《論語》內涵的「禮樂思想起」,以讚頌提升心靈;蘊含依師精神的「賞陶製陶樂」,因為接納,充滿可塑性;善用心靈力量的「意識美學」,將祝福化為有形的柿子袋……都是上課的內容。

 

茶香融出師友

  「戶外茶會」則是打破一般人對品茗的刻板印象,大夥來到公園、美術館等處席地而坐。文慧說:「不是一定要全套茶具才可以喝茶,只要一把壺、幾只茶杯,就能泡茶,服務別人。」碗公可以權充水方、菜盤充當渣方,只要精神掌握住,泡壺好茶隨處可行。戶外茶會的延展性極大,如依季節的梅花茶會、櫻花茶會;充滿學習氛圍的拜師茶會、畢業茶會;結合生命大事的喜宴茶會、病房茶會、追思茶會……溫馨不同方所。溫熱的茶、溫暖的話語,加上關懷的心,打開了人與人間的藩籬。

  穿越十四堂課,全職母親走出了憂鬱,家中女霸主成了溫柔媽;義工也從隨興穿著、隨意坐臥、翹腳皺眉的「媽媽桑」,成為風度優雅,讓人耳目一新的「氣質女」。面對學員、義工的改變,文慧充滿感恩:「正是這群初始感覺『難登大雅』的夥伴們的相伴,成就了我的學習!」

  當學員讚賞課程設計,結業後也捨不得離去時,文慧謙虛的表示:「這些內涵都是日常老和尚所教,我再透由茶道傳遞出來。」她很欽羨常師父的高遠德行,希望茶人透過學習成為有德的人:「有德的人,就是能調伏自己,把最好的奉獻給別人,給別人快樂的人。」她說自己過去總想教別人,要別人聽自己的話,卻常常事與願違。跟著日常老和尚學習儒家精神後,體會到為政以德的內涵,轉而努力想泡壺好喝的茶服務人、感謝人、祝福人,讓自己成為會體貼人、讓人得到快樂的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