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貢眼中的孔子老師

◆台北 石溪

  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
  作 者:吳甘霖
  出版社:漫遊者文化

  《史記.仲尼弟子列傳》記載一則子貢的事蹟:魯國面臨齊國侵略的危機,孔夫子憂心故土遭難,希望弟子中有人能夠出面,幫助魯國解除這場危機。子路、子張等人自願要去,都被孔夫子否決。最後子貢出面,孔子同意將這份重責大任交付給他。《史記》上說:「故子貢一出,存魯、亂齊、破吳、彊晉而霸越。」

  孔子有識人之明,知道只有子貢才能在春秋詭譎萬變的戰局中,幫助孱弱的魯國;而子貢穿梭在各國之中,不僅要靠口才,更要準確評判情勢和每個人物心理,才能完成師長交付的艱難任務。

  子貢善言辭、通世故、懂經濟,會讀書,更會辦事,一出馬就改變五國命運。他跟隨孔子最久,感情很深,《論語》一書之中,子貢出現三十八次,僅次於子路的四十二次。孔子去世,其他弟子為夫子守墓三年,獨獨子貢守了六年,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,如此重情重義,實屬難得。所以這本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,作者選擇子貢為敘述者。

  本書的副標是──子貢的十堂智慧課,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述,用當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塑造孔子的形象,打破古人與今人之間的那堵高牆,讓讀者直接領略孔子非凡的智慧,沐浴在春風化雨的滋潤中。孔子說:「君子不器」,再再強調:「千萬不要當書呆子」,而且在教育曾參、子貢等弟子時,一次又一次帶領大家走出知識分子的象牙塔。

  例如,曾參是著名的孝子,有次和父親在瓜田工作,不小心鏟斷瓜的幼苗,被父親痛打到昏迷不醒。醒來後,不顧傷痛,還笑著對父親說:「剛才您費力教導我,該不會累壞吧?」還進屋裡彈琴,邊彈邊唱歌,想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無恙。孔子聽到這件事非常生氣,不讓曾參進門。曾參一頭霧水,不知老師為何生氣?夫子舉舜為例,舜也很孝順,但是「小棰則待過,大杖則逃走」,這樣才使父親沒犯下「不行父道」之罪,而舜也沒有喪失孝道。「反觀現在,你寧死也不躲避,表面上像是盡孝道,但是萬一被打死了怎麼辦?陷父親於不義,有比你更不孝的嗎?」曾參聽了說:「參罪大矣!」

  子貢在事情的抉擇上也有出錯的時候。魯是弱國,當時被擄到別國淪為奴隸的百姓很多,於是魯君頒佈一個政令:凡有人能夠贖回在其他國家做奴隸的魯國人,不僅可以從國庫裡拿回贖金,還可以得到一筆賞金。子貢是有錢的生意人,有次在衛國發現十五個在該國當奴隸的魯國人,便將他們贖回帶回魯國,魯國要把贖金及賞錢給子貢時,子貢辭而不受。結果孔子聽了不以為然,同樣讓子貢吃閉門羹,聰明如子貢者,也是一頭霧水,不知老師為何生氣?後來聽見老師解說,才知道自己錯得離譜……魯國這個政策,是希望大家響應,能大量贖回淪為別國奴隸的魯國百姓。子貢不拿贖金和賞金,看起來是好榜樣,但是窮人根本無力做這件事,大多數富人也不願做這種費力又虧本的事,國家這項政策,會不會因此而流產?

  有次孔子這樣評價:「我死之後,子夏會不斷進步,子貢會越來越退步。」子貢聽了,找機會跟老師求證。夫子說:「子夏經常找自己的不足,而你經常找別人的不足。一個經常找自己不足的人就會不斷進步,而經常找別人不足的就會不斷退步,這就是謙虛的重要啊。學問越增長,越應該謙虛。用謙虛的心接受別人的教誨,才能讓自己知識飽滿。有所成就就開始驕傲,這樣的人總不能長久存在啊。」

  大家公認顏回是夫子最好的學生,即使心高氣傲的子貢也自嘆弗如:「我不能和顏回比,他能夠聞一而知十,而我最多聞一知二罷了。」夫子也盛讚顏回:「不要說你,我也不如他呀!」到底顏回有多厲害,眾口異聲都如此推崇他呢?《論語》上說:「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,回也!」事實上,顏回不僅學習力強,觀察力敏銳、觸類旁通,孔門之中,無出其右。

  有次魯定公稱讚東野華善於御馬,但是顏回不以為然的說:「東野華的馬,不久之後就會跑掉。」這讓魯君很不高興。沒想到,過不久東野華的馬果然跑掉不少。魯君大吃一驚,為何顏回能未卜先知?原來,是因為顏回善於觀察,他看見東野華御馬時只求快,一點也不懂得愛惜,每次駕馬總讓馬累得四蹄淌汗、力竭聲嘶,所以判斷他的馬必然會跑掉。

  前人有言:「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。」近代很多有識之士也呼籲,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,應該向孔子學習智慧。所以如何親近孔子,絕對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。本書從《孔子家語》、《史記》、《孔子集語》等著作中採用大量故事,每一章節前都有提要,將故事和關鍵點提出來,以吸引大家看下去;每一節後,都有一個「子貢學記」,是子貢每次學習感悟,可以給讀者更直接和有效的學習。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這一本書,讓大家看到既「仁」且「智」又很可愛的孔子老師,也從中學到孔子博大精深的智慧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