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證標章辨真偽

台北 小聞

  倡導自然法則,不灑農藥、不用化肥的「有機農業」,為這片土地及人類的健康燃起一線生機。這幾年來,台灣的有機農業,在許多有心人士的推動下,逐漸發展,對消費大眾而言,能享用到潔淨自然的蔬果的確是一大可喜之事,不過可喜的背後也暗藏著一份隱憂。

  市面上標榜「有機」的蔬果愈來愈多,名稱也五花八門,像「健康」「安心」「自然」……,但是它們是真「有機」還是有「商機」?一直是大眾關心的問題。因此,分辨有機真偽的「認證制度」,就成為當前推動有機事業重要的一環。

  不灑農藥不用化肥,就是「有機」蔬果嗎?其實這只是有機的基本條件之一,慈心基金會從事評鑑工作的專員蘇慕容先生說:「有機農業是利用自然資源來滋養土地,並尊重生態調和的農法,其做法是:以有機肥料取代化肥,再配合輪作、間作等耕作方式來維持地力……。因此從養地、耕作管理、施肥、除草到防蟲,都有一套執行基準,而認證制度就界定有機作物種植的一套規則,農友遵循這套規則所種出來的蔬果,才可以稱為「有機」,再經過評鑑認證單位審查合格,發給認證標章,以作為銷售的標誌。所以「認證」就像註冊商標,是一種品質保證,對消費者、生產者而言,也是一種保障。

  其實,辨識有機真偽、檢驗蔬果有無農藥殘留、為消費者把關,都只是認證的功能之一。「認證積極的意義是為地球上生生世世的人類,恢復土地的生機;生產健康安全的食物;尊重大地的一切生命,與自然和諧共存;同時在生產者、銷售者之間建立誠信互助的良善社會。」蘇慕容先生如此說。

  目前我國的認證制度尚在起步中,今年起農委會將開放給四家民間認證機構,接受農友的認證,也就是未來只要辨識這四家的標章,有機蔬果就有基本的品質保證。這四家認證機構是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、中華有機產銷經營協會、台灣省有機生產協會及慈心基金會。

  我們期待「認證制度」能更完善的建立,讓有機事業的推動更上一層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