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民同樂的歐陽修

臺北 餘愚

  「醉翁之意不在酒」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,正是出自于醉翁先生歐陽修的筆下,現今一般人都習慣性以「別有居心」的意思來運用,往往忽略了當年醉翁先生的真意—「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林之間也,山水之樂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」那種以衆樂爲己樂及與民同樂的仁者胸懷。

  「醉翁」二字的由來是歐陽修被貶滁州時,應琅玡山和尚之邀,爲他所蓋的亭子取名爲「醉翁亭」,自號「醉翁」,並以「醉翁亭記」一文自抒胸懷,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
  宋仁宗慶曆五年,歐陽修在政治傾軋下,被反對派以「外甥女張氏紅杏出牆案」誣指他與張女有曖昧關係,在仇人楊日嚴的設計陷害下,連宋仁宗皇帝對他的信心都爲之動搖,後來終於被貶滁州,這對一生清譽的歐陽修來說是莫大的打擊。也許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,會怨天尤人,仇恨滿心甚至因而喪志,一蹶不振,雖然他也曾一度陷於苦悶中,但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後,他跳脫陰霾,不但不被逆境所擊倒,反而積極用寬大包容的心去面對人生,珍惜生命,他決定好好治理滁州,做個勤政愛民,帶給人民安和樂利的好地方官。這種情懷對於正處逆境的人來說,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但是歐陽修不但做出好政績,更達到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。

  滁州是個山明水秀、民風淳樸的地方。歐陽修常在公務之餘,率衆出遊,徜徉於山水之間,從中尋求精神慰藉,進而領會遊山水之樂、宴遊之樂及與民同樂的情懷,在「醉翁亭記」中他寫著:「…至於負者歌于塗,行者休于樹,前者呼,後者應,傴僂提攜往來不絕,滁人遊也。…」整個畫面,是描述滁州人遊山的情景,雖然有的人背著重物,但是內心輕鬆自在的唱著山歌,走累了就在樹下休息;前面的人呼喚,後面的人唱和,老人牽著小孩,人潮來來往往不間斷。試想,如果不是社會安定,民生樂利,滁州人有心情遊山嗎?更別談人潮往來不絕了。雖然,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卻充分顯示出歐陽修先生的政績。至於太守之宴則是:「臨溪而魚,山肴野蔌,雜然而陳,非絲非竹,觥籌交錯。」表達了太守的宴席相當平民化,吃的是溪邊釣來的魚,山中的野味蔬菜,喝的是泉水釀的酒,沒有山珍海味,也不擺排場,沒有音樂的助興,有的是投壺、下棋比賽輸贏的聲音,雖然吵雜卻是賓主盡歡。他進而點出:「人知從太守遊而樂,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。」說明人們知道跟太守遊山的樂趣,卻不知太守是以百姓的快樂爲快樂,表達自己以衆樂爲己樂,與民同樂的情懷,更表現出他如何在貶官之後,以恬適的心情來面對挫折,這種仁者胸襟的表現能不令人讚歎?

  歐陽修四歲喪父,以現今來說他是個單親的孩子,但母親嚴格的教養以及時時轉述父親爲官正直、樂善好施、忠厚仁慈,孝順廉潔的無形身教,正是塑造出他仁者風範人格特質的由來。他在瀧岡阡表中曾經提到:「母親曾說:『你父親爲官時,常常挑燈整理案卷文書,屢次停筆歎息。』我問他原因,他說:『這個人被判死刑,我想幫他翻案,但是根本找不到一點活路的證據。』我說:『既然已經被判死罪,又怎麽可能再找出證據幫他翻案呢?』他說:『我盡力爲這些死囚找生路,如果這麽做還找不到翻案的證據,那麽死囚與我皆無遺憾。像我這般,尚且仍有冤案的發生,反觀一般官吏辦案,都是處心積慮尋找入人於罪的證據,唉!世間怎麽會沒有冤獄?』他常說這番話,我已經耳熟能詳了……你要勉勵啊!』」又說:「奉養老人不一定要多闊綽,重要的要心存孝順;利益雖然不能普及萬物,最要緊的是要存心仁慈,這是你父親的志向啊!」歐陽修銘記于心,終生不敢或忘,不管爲官、做學問,順境、逆境都恪守母教,也許這就是歐陽修爲什麽能處在逆境時,還能怡然自得,並發展成與民同樂的仁者胸懷的原因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