兄弟睦 樂在中


台北 慧敏


  家中三個小男孩,自小在美國長大,各有各的個性。老大憨厚內斂,老二樂觀心直,老三則善於察言觀色。像一般家庭一樣,兄弟們也常常吵吵鬧鬧,吵了之後又嘻嘻哈哈玩在一起。
  
  去年因緣際會搬回台北,老大在外地學習,家中剩下老二和老三,兩人相差二歲半,時有口角,幾乎每次老三都呈現一副憤怒相,老二則是備受委屈狀。初時按捺自己的煩躁,聆聽雙方的理由,在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的狀況下,找出他倆對話之間的破綻,有時和顏悅色的勸導,有時義正詞嚴的訓誡一番。

  過程中,發現老二進步頗快,愈來愈有哥哥的架式,也懂得如何以好言好語勸導弟弟,可是弟弟還是不講理的時候居多,而哥哥的耐心亦有限,吵架的狀況並未改進太多。怎麼會這樣呢?於是我開始注意兄弟倆之間的互動,到底原因何在?

  以下是他倆常有的對話:「弟弟,這遊戲應該這樣這樣玩,不是那樣啦!」「誰說的,大哥哥以前都讓我。」「媽!弟弟又不聽話了!」「媽媽一定會說你不對,嗚嗚嗚……」「閉嘴。」「你先閉嘴,我要告訴媽媽你欺負我。」在這之中,終於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,原來,弟弟以大哥哥和爸媽作為靠山,而我為了求快速片刻的安寧,幾乎每次都先教訓老二。他們不知什麼是良性的互動,他們需要一些正面及正確的引導,而我卻從未察覺此事的重要性。

  於是,我開始觀察兄弟倆互動的過程,適時引導及修正,例如弟子規中的「兄道友、弟道恭」。一段時間過後發現並沒有那麼容易,文字還是文字,壞脾氣還是壞脾氣。怎麼辦呢?我試著揣摩他倆對境時苦樂的感受?同樣一件同學惡作劇之事,哥哥會認為很好笑,和對方笑作一團;弟弟會認為被同學取笑,想要打回去;而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,小事一椿。啊!原來長久以來,我一直以自己的標準去判定他們對什麼該覺得是苦,什麼該覺得是樂,好冤枉啊!我開始回想以往並比照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瑣碎碎,什麼事他們覺得快樂,什麼事他們覺得痛苦,快樂和痛苦持續多久,還有我是如何面對和看待。一一記下並認真的思考一番。這一次我看到他倆最快樂的時候,就是他倆能和睦相處的時候,兩人愈和睦,時間的持續愈久。

  我也試著調整快速解決兄弟間爭端的心態。在弟弟賴皮的時候,先安撫他的情緒,再指出哥哥為他考量的地方;若哥哥執理不讓的時候,多半弟弟更為生氣,這時我會出面制止。事後再和哥哥討論若事情重來一次,他有什麼更好的辦法,引導他思考並鼓勵他下次時可如此做。平常若哥哥有不對的地方,我也不在弟弟面前指正他,私下告誡時再告訴他為何沒在弟弟面前說,通常哥哥會有點慚愧、有點感恩,氣氛平和。和弟弟獨處的時候,提醒他哥哥對他的種種好處,稱讚他尊敬哥哥、和諧相處的行為;和哥哥獨處的時候,指出成長是每人必經的路程,他小時候也是和弟弟一樣,讓我們和弟弟一起來學習,看到弟弟的苦要想辦法幫助他,把哥哥拉到媽媽這一邊來。每次看到兄弟互相禮讓的時候,除了歡喜讚嘆外,事後再告訴雙方,你做的實在棒極了。

  漸漸的,他倆的對話會出現如下的句子:「好吧!我讓你!」「謝謝哥哥!」「媽,這是我留給哥哥的!」「弟弟,這遊戲應該這樣這樣玩。」「哦!是這樣這樣嗎?」「我要坐中間。」「我也要坐中間。」「那…我們來猜拳吧!」……雖然他們仍有爭吵,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們有時也會試著學習如何互動,在中間找一條路。我呢?儘可能和他們用心相處,適時引導正確的方向。

  這段日子裡,我投注了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,相對的也學到很多。天下父母心,沒有一位父母不想為子女好,但忙碌的現代生活裡,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,有時心力很難提起來。我也是一樣,但每次一想到時間不等我,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除了我有誰會更想為他們的將來盡心盡力呢?更何況和小孩一起成長,受用的絕不止我們幾個人。例如:在學習彼此互動的過程中,常常有機會反省到我自己和父母、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處,更能由衷的願意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事情,格局不知不覺的擴展開來。也願意承認自己的確能力不足,需要學習的地方極多,愈是看到不足,愈是高興,又有可以學的地方了,無形之中心力也提了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