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香咖啡 原鄉的榮耀──台東縣卑南鄉咖啡產銷班

台南 柳穎


  山明水秀、風光怡人的台東縣,素有台灣「後花園」的雅譽,每年來此旅遊的人很多。在觀賞好山好水的同時,當地人會建議您:喝杯「土產」竹香咖啡,來一場視覺加味覺的大饗宴吧!

  竹香咖啡、麝香咖啡由台東縣卑南鄉咖啡產銷班員與工研院、石材暨資源產業發展中心、蘭陽技術學院與台東縣工策會合作研發。二○○八年,在農委會推動「一鄉一特產伴手計畫」時,竹香咖啡曾贏得「地方特產伴手禮」,並在二○一○年拿到海峽兩岸國家頂級金牌獎,為台東發展咖啡產業爭到許多光采;麝香咖啡也在二○○九年入選年度「地方特產伴手禮」,多項殊榮帶給產銷班更多的鼓勵。

  能有如此佳績,產銷班阮勇光班長居功厥偉。阮先生講話速度很快,聲音宏亮、動作矯健,一點也看不出年近六十了。為了證明他的咖啡樹採自然農法耕種是多麼生機盎然,他一刻不停地從這一棵樹跳到那一棵樹,不斷地蹲地挖土,展示土裡數不清的各種昆蟲、動物;他的態度熱忱、表情真誠,快速質樸地解說,予人強烈「赤子」的印象!

  身為「山豬園牧場」、「山豬園小酒坊」的主人,曾經一天要吃一隻羊、猛灌黃湯的阮勇光,如何走到今天少酒少肉,甚至,如何帶著一群人,為了愛台東這塊土地,無怨無悔地投入有機耕作?

  只有小學學歷的阮勇光,從小愛看有關二次世界大戰秘史之類的書,書中描述日本將軍將兒子送去敢死隊的情形,令他覺得很欽佩,愈讀愈有勇氣;加上父親從小就常耳提面命:「你小時候是爸爸的兒子,長大以後就是國家的人!」所以,從小就有一種想法:人活在世上,只要有勇氣,有國家意識,就能走上人生應走的路!

  也因為這種「勇氣」的理念根深柢固,造就他人小志氣不小、遇難不退的習性。阮勇光說,他小時候貧窮極了,就發願要「吃不完」;因為沒工作做,就發願要「做不完」,所以土地一點一點地買,希望走到哪吃到哪、做到哪,直到今天擁有三甲土地!

  當過卑南鄉龍過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,阮勇光常思索如何讓下一代更有前途,而對於台東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,如何還它一片乾淨的原始面目,更是念茲在茲。對人、對土地的眷顧,敦促著他在二○○○年加入台東有機農夫聯誼會,並加入MOA,種過山葡萄、山柑橘、川七、野蔘等,從中漸漸體悟自然農法所形成的自然生態,對地球確實帶來更多保護;愈做愈覺得使命感倍增,幼年嚮往的「敢死隊」情懷再現,他發下大願:盡其一生,要在農耕的領域,能做多少算多少!

  台東咖啡 得天獨厚

  剛做自然農法的前四、五年可以說血本無歸,所種作物外觀難看,乏人問津;有幾個經濟能力較好的農友帶頭說,不要光賣產品,應該把技術、理念傳遞給消費者;那時MOA會定期帶志工來現場協助與農友互動,很多教育界、學術界人士也提供各種支援,例如中興大學董時叡教授就很用心地帶大家作有機農夫市集。有理念、有技術,這條路就平坦多了,近幾年來,農作物常常供不應求!

  從經營牧場到變成咖啡產銷班班長,這一路走過來,阮勇光形容自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,也可以說是趕鴨子上架。一開始只因看到咖啡樹開的花很好看,就買了幾株回家種,純粹是賞花而已,哪曉得會有今天?尤其是竹香咖啡、麝香咖啡相繼入選農委會「地方特產伴手禮」,這是一種國家產品的榮耀,而且身為產銷班長,更覺得有責任為台東做出一個模範,所以,從此一頭栽進咖啡世界!

  談到本土咖啡,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雲林的古坑咖啡;至於台東出產的咖啡,知名度就沒有那麼高了。其實台東地區種植咖啡的歷史可溯自日據時期。台東竹香咖啡豆屬於阿拉比卡品種,一九○一年由日本人自印尼爪哇引進種苖,開始在屏東試種,一九一二年推廣到台東、花蓮等地。

  除了歷史悠久,台東的咖啡還有一項優勢。阮勇光說,台東面向太平洋,氣候涼爽,日照充足,適當的溫、溼度和肥沃的土壤,天然條件很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,而卑南鄉又居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,經由卑南大溪吹入太平洋的黑潮風所孕育的咖啡豆別具風味。最特別的是,台東位居北緯廿二點五度,東經一百廿一度,而北緯廿二至廿三度是循環咖啡帶,「咖啡隨便種就可以隨便活」,阮勇光說,在台東發展咖啡產業算是得天獨厚。

  竹子咖啡  相得益彰

  為什麼叫「竹香」咖啡?顧名思義,一定和竹子有關吧!話說當地盛產竹子,竹林老化後沒有經濟效益,而且占地龐大,實在讓人頭痛;後來石材工業研究中心的黃博士發現,咖啡採收後如果日照不足,常常會長霉,因此接受經濟部工業局二○○八年即時技術輔導計畫委託,協助設計用麥飯石和竹炭做基礎乾燥原料的窯,如此一來,廢竹可以變成燃料,使得竹叢得以疏枝,去老留新,生生不息,較不易被颱風吹倒。燃燒後的咖啡殼還可以回收作成福袋、香包、除臭劑等材料。

  阮勇光所帶領的咖啡產銷班,班員主要為退休老師、公務員,大家普遍認同自然農法的理念,目前已有四人拿到有機驗證,預料將有更多人加入。當阮勇光與有榮焉訴說著第五班的特色時,現場來了一對精神矍鑠的夫婦,本以為是客人上門,卻是為了替咖啡豆脫殼來借用機器的好友。

  阮勇光介紹來者宋彥雄也是班員之一,是前國代,也是台東師大退休教授,七十歲的宋先生神采奕奕,絲毫看不出已經一早就到咖啡園除了五、六個小時的草了。宋先生說,他過去都喝進口咖啡,退休後便想乾脆自己種,喝不完的還能賣,到現在,二甲地近九百棵的產量,幾乎是一產出即銷售一空。

  看到班員產銷順利,阮勇光好高興,他說,為了鼓勵班員種植,他無條件開放自家一切設備,舉凡脫殼、烘焙、發酵、炭化等機具設備都可盡量使用。班員間感情融洽,我借你設備,你教我專業知識,甚至,宋先生的太太還會幫他做會計呢!阮勇光自稱產量不多,不足應付需求,便常常充當介紹人,請客戶逕行和班員聯絡,由雙方自行議價。「人人都有得吃,產業才能永續經營,地球才能長保健康!」他說。

  蔭栽方式  保水利土

  也許有人會問,咖啡是淺根作物,不是很不利水土保持嗎?這點阮勇光早考慮到了,所以他一開始即鼓勵班員採樹蔭式栽植,如果樹已經砍掉的,就趕快再種樹;如果還沒砍樹的,就不要砍了。如此一來,不但適應了阿拉比卡咖啡半日照的特性,而且淺根植物夾雜深根大樹有利水土保持,一兼二顧,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用心。

  阮勇光的聰明可多著呢!當初為了說服農民採自然農法種樹蔭咖啡,他知道一定要「利誘」,否則農民不會跟進,所以他不厭其煩宣說樹蔭咖啡種種好處,譬如:有樹蔭可以吸引遊客前來,多少會買一些園裡的農作物,也可帶動台東觀光產業;其次,請遊客幫忙摘咖啡豆,一斤貼二、三十元,最後讓遊客用所得換購產品,賓主盡歡;第三,咖啡採用乾式蜜發酵後,再高壓沖水,留下來的水可以做成醋,這種自然發酵做成的醋全台僅有;第四,咖啡殼炭化後可製成咖啡炭麵、咖啡炭水餃,可幫助去除體內毒素唷;第五,砍下來老化的咖啡樹枝,可以讓遊客慢慢磨成拐杖、生活用品等。

  竹香咖啡打響第一炮,阮勇光再接再厲,挑戰麝香咖啡──「果子狸咖啡」。如今,竹香咖啡和果子狸咖啡相繼闖出名號,接下來就是如何回饋鄉里了。阮勇光鼓勵產銷班員定期捐助台灣原民報、咖啡義賣,並全數捐助聖心孤兒院,希望能拋磚引玉共創健康和樂的世界。二○○九年底,竹香咖啡登上「里仁」架上,這應該是阮勇光最振奮的事了,「日常老和尚共創健康和樂的世界,一直也是我的理想,產品能上里仁,是一項榮耀。」透過這一個里程碑,阮勇光期許和所有夥伴們的自然農耕生涯路更寬廣,地球更美麗,人心更祥和!